普拉司网

全部博文共计:26285 篇 ; 今日更新:6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莫迪“掌印”两年:成绩与挑战

莫迪“掌印”两年:成绩与挑战

普拉司网 2016-05-31 浏览 +订阅
选择订阅栏目


印度总统慕克吉近日访华,与习近平主席会谈时,双方强调要加强中印全面合作,并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向新高度。截至本月,印度联邦总理莫迪就职满两年,政府工作有何成绩?印度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哪些?“龙象之争”为何屡被媒体提及?中印两国有无可比性?未来中印可以强化的合作还有哪些?就这些问题,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南亚研究所主任王世达。


印度开启全方位的大国外交时代

南方都市报记者(以下简称“南都”):到本月,印度人民党的莫迪总理已经执政两年了,如何评价莫迪交出的成绩单?

王世达:最抢眼的成绩是外交。去年一年,莫迪访问了28个国家,也接待了12个国家元首访问印度,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莫迪出访的国家既包括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洲等主要经济体,也覆盖了印度的周边国家,包括60多年来首访蒙古,30多年来首访阿联酋。去年底更是访问了巴基斯坦,成为近12年来首位访问巴基斯坦的总理。印巴关系得到改善,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可以说,莫迪开启了印度全方位的大国外交时代,既往“东”看,也往“西”看。

南都:莫迪的外交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外交政策核心是什么?

王世达:与任何其他国家的外交为内政服务一样,莫迪的整个外交政策就是为印度国内经济的改革,为印度经济的起飞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着眼点一是吸引外资投资国内基础设施;二是吸引外资投资印度的工业和制造业,推动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由软件业“一家独大”向软件业和制造业“两手都要硬”转型,进而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带动一批相关行业的发展。过去印度单靠农业和IT业的发展,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有增长无发展”,或“有增长无就业”。因为IT这个产业虽然可以创造不少产值,但能吸纳的就业人数有限,远比不上工业制造业。比如,美国的奥巴马总统答应莫迪,会强化美国对印度技术上的转让。

总之,在外交方面,实用主义、重商主义是莫迪政府对外政策的关键词。尽管莫迪具有鲜明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但同时还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不会意气用事,而是将印度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准绳。过去两年,莫迪做得很成功。


印度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南都:印度经济发展现在还面临哪些问题?主要阻碍是什么?

王世达:去年印度经济比较抢眼,G D P增长7.3%,首次超过中国。当然,有争议的看法是印度G D P的统计方法发生了改变,实际增长是否如此要打个问号。但过去一年,印度股市、债市表现都很好,说明市场对莫迪执政的看法是乐观、积极的。当然印度的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莫迪在努力解决,但现在还没有解决。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问题。印度是土地私有制,莫迪想模仿中国,建立工业园区发展工业,但土地的征用、拆迁成本很高,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土地很难大规模使用,建设速度与中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印度想加快推进的话,必须修改法律,但修改法律需要两院都通过。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虽然在下院占多数,但在上院的影响力还是不足。实际上,土地制度带来的结果不单单是工业园区建设,还包括基础设施,比如公路、水网管道等建设的成本居高不下,更新速度也很慢。修一条路,中国可能不要半年,印度需要三五年。我曾亲历过德里从市区到机场的一条公路,三年前去在修,三年后去还在修。

其次是劳工保护问题。印度原来的立法对劳工的保护力度很大,法条很细密,工会非常普遍,雇主不能随便解雇工人,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降低了对外资的吸引力,阻碍了印度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三是印度的市场开放相比中国还有限。国人印象中的印度与欧美类似,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体,实际上印度政治上是民主政体,但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苏联搞计划经济的。近年来虽然努力在引进市场,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其经济仍然保留了大量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残余。

印度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介入很深,具有相当大的掌控能力。印度也有“国家计划委员会”,最近改名为“转型委员会”,虽然从名称看政府在试图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但原来的计划加选举体制带来的利益团体太多,利益团体对政策的干扰比中国大很多,导致像银行业、零售业的开放近年进展缓慢。尽管印度政府官员一再强调它们速度虽然慢,但方向正确。

四是印度是个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层面推出的经济改革政策,受制于各个邦的制度或议会约束,未必能够推行下去。


“龙象之争”主要是西方媒体在炒作

南都:21世纪的“龙象之争”一直是媒体时不时翻出的话题,尤其是去年印度经济增长首次超过中国后。这一话题为何会屡被提及?在你看来,中印两国有没有可比性?

王世达:“龙象之争”主要是西方媒体在炒作。西方的媒体有一种倾向,就是贬低中国发展的成绩,高估印度发展的未来。因为中国这些年发展迅速,已经在逐步赶上西方并在挑战西方的地位和发展模式,西方人心理上接受不了这一现实,再加上印度的政体是英国人留下的议会民主制,西方人对其有天然的亲近感。

首先,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两国的经济体制原来也有相似之处,最初都是借鉴苏联的经验,搞计划经济,后来也实施改革开放。二是两国都是新兴大国,是金砖四国最重要的两个国家。虽然中国改革开放要早于印度,但自2 0世纪9 0年代以来,两国经济发展的势头一直在往上走。若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那亚洲最主要的两个国家就是中印了。三是两国的体量很大,领土上能与中印相比的全球国家基本上就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中国是13亿多人,印度马上就到13亿了,两个国家加起来占全球人口的2/5了,其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亚洲,对全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不被比较。

但两国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虽然两国同为文明古国,但在过去2000多年的农耕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远超印度。二是两国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端,周边有俄罗斯、印度、东南亚等文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印度则局促于南亚次大陆,四周除了中国只有文化相对同质的国家。中国气候温润,而印度相对炎热。三是中国的历史传承有序,语言统一,汉族占人口绝对多数,有共同的文化风俗和价值认同;印度历史上只有极少时间处于统一状态,社会内部差别大,语言更是五花八门,最大的印地语使用人口只有41%,且传统上形成了独特的种姓制度。四是特别要指出的一点,印度的大众教育、基础教育在其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前远不如中国,但因为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且其语言没有统一,英语遂成为印度中产和精英阶层的通用语言。印度大学毕业生的英语阅读和对话能力要远超中国、日本的大学毕业生,和英美人沟通没有任何语言障碍。这是印度后来成为承接美国IT外包产业发展的一个要件。

南都:国际社会为何近年也在热捧印度?

王世达:印度是全球最后一个未开发的巨大市场。这个13亿人口的市场潜力若发挥出来,不仅仅会创造巨量的增量财富,其带来的消费能力也让全球其他国家垂涎三尺。这与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欧美各国和企业看中中国10亿人口的市场是一个道理。国大党2014年下台后,“市场派”的莫迪执政,更是让人看好印度的未来,包括美国、欧洲和俄罗斯、日本等,都在“宠”着印度,互访不断。奥巴马甚至在任内两度访问印度,充分展现了高度重视。除了地缘政治和战略的考虑,恐怕经济和市场上的考虑更直接。

南都:中印两国经济上竞争和互补的两面体现在什么地方?

王世达:目前看,因为中印两国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印度的经济发展主要在农业和IT产业,中国则主要发展工业和制造业,两国的经济结构互补性很强。从两国的贸易可以看出,印度大量从中国进口的是工业制品,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主要从印度进口的是煤等初级产品。这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逐年增加。21世纪初,印度对中国还有些微的贸易顺差,近14年来贸易逆差则激增,去年甚至达到了450亿美元左右。这也是莫迪上台以来,力推印度学习中国,大力发展“印度制造”的原因。莫迪政府很清楚,印度要实现增长,必须发展能吸纳更多人就业的工业和制造业,仅仅依靠农业和IT产业,印度是发展不起来的。

未来若上述难题解决,印度的工业、制造业发展起来,中印两国经济竞争性的一面会加强,但这也不是坏事。因为按照中国工业发展的逻辑,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上升,中国制造业也要转移出去,转移到越南、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由市场决定的产业转移,中印两国都会受益。未来中印两国在工业制造业方面竞争的激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产业升级能否成功。


中印经济与外交合作空间大

南都:本周印度总统慕克吉访华,中印强调构建双方更紧密的伙伴关系。未来两国在外交上可以强化的合作有哪些?

王世达:外交上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全球、地区和双边。在全球层面,双方合作的空间最大,也合作得最有成效。尽管两国体制不同,但近年发展迅速,都是新兴大国的代表。这就决定了双方在国际金融体制和政经体制改革中有相似的诉求。比如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在碳排放上都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发达国家进行博弈。

二是在地区层面上,双方竞争与合作并存。随着中国国力的拓展以及经济利益走出国门,中国的影响力也越过东盟进入印度洋,尤其是中国在力推的“一带一路”建设。而印度“向东看”,也难免把影响力拓展到东盟、澳大利亚等,双方难免有战略空间的重合。但就像市场有竞争才促使进步一样,有一定的竞争并不一定是坏事。况且两国在维持地区稳定上有共同的利益诉求。近年来,中印在中东问题、阿富汗局势以及伊朗核问题上,立场都比较接近。

三是在双边层面上,两国还存在边界问题及巴基斯坦问题,但现在两国控制分歧,立足于谈。虽有一定困难,但通过谈判来解决的立场是一样的。印度有一部分战略家还抱持原来的疑虑,认为中国偏向巴基斯坦,对付印度。而实际上,这些年中国奉行的印巴政策是相对平衡的,这就需要两国进一步加强交流和沟通。更重要的是,随着印度要发展制造业,两国经济上的合作会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印度现在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在基建方面的能力和成本优势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加上中国的企业万达、小米和阿里巴巴等在印度不断扩展业务,这些经济上的进一步合作有助于沟通了解和管控分歧。

南都:印度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持什么态度?

王世达:有人认为可以趁着中国力推“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在南亚有两条通道,一条是“中巴经济走廊”,另一条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1999年就提出来了,到现在已经推了多年,但进展有限,与印度有一些顾忌有关。“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经过印度东北部地区,加尔各答等大城市无疑会成为受益点,当地经济和基础设施会发展得更快。但印度对此也顾虑重重,一旦这条走廊推进很快,可能会让整个印度东北地区的政治局势出现变化,印度担心该地区的分裂主义势力是否会因经济发展而独立意识更强。这两年随着中印两国领导人的互访,这一经济走廊建设有一些进展。双方表示要进一步努力,落实达成的共识。

南都:近期有西方媒体报道称,印度最近在与伊朗合作投资建设恰巴哈尔港,以对抗不远处中巴建设的瓜达尔港。

王世达:这有炒作成分。在恰巴哈尔港建设上,印度与伊朗之前已经有合作的共识,只不过推进比较慢。前两天莫迪访问伊朗,把这个问题往前推了一把,表示会提供2亿美元的建设开发资金。

从印度方面讲,它一直有沟通中亚的想法。历史上南亚和中亚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1948年印巴分治后,印度通往中亚的道路被阻断。印度就想退而求其次,绕开巴基斯坦,通过伊朗打通中亚,进而连接俄罗斯。从这个方面讲,恰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但从伊朗方面讲,它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是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奉行平衡政策,两边都不得罪。伊朗和印度的合作在加强,同时近年来与巴基斯坦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合作也在加大,推进得也快。巴基斯坦到伊朗的天然气管道已经修到边境了。伊朗也表示欢迎巴基斯坦开发瓜达尔港,两个港口完全可以互补合作。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声明

  • 1、以上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
  • 2、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普拉司网(www.plasway.com)”并属上作者姓名,商业用途需获得作者和网站授权;
  • 3、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本人联系,或书面发函至本公司由本司进行转达、处理。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