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司网

全部博文共计:26285 篇 ; 今日更新:6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诺基亚何以成为怀旧的代名词?

诺基亚何以成为怀旧的代名词?

普拉司网 2014-07-28 浏览 +订阅
选择订阅栏目

1998-2013,诺基亚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建立起了移动手机辉煌帝国,转眼间又从神坛上轰然倒下,我们感叹世界变化太快的同时不禁要问诺基亚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诺基亚被微软收购的时候,其CEO说:我们并没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惨痛的代价也告诉我们,失败有时和财富势力无关,与思想思维有关,道理真理亘古不变,但理念思维要尊重环境,自己不变,就要被别人“变”掉。

浴火重生转型通讯行业

诺基亚,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1865年创立于芬兰,至今已有150年历史。最初其以造纸为主业,后来进入发电行业。一战后,因濒临倒闭被芬兰橡胶厂收购,其后芬兰电缆厂加盟。1967年,三家企业整合成为今天的诺基亚公司。多年来,诺基亚经营类目繁多,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杂烩企业。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业务太过庞杂及电视部门的亏损,诺基亚遭遇严重财务危机。在当时CEO奥利拉(Ollila)的力主下,1992年剥离其他所有部门,只剩下通讯业务。这成为诺基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此后,诺基亚全力投入手机业务及GSM技术的早期开发。它基于GSM标准开发出的手机提供高质量通话、国际漫游和短信服务,一经推出就极受欢迎,在全球范围供不应求,不但帮助诺基亚在199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制造商,也为全球移动电话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基础。在最辉煌的2000年,诺基亚的市值高达2500亿美元,仅次于麦当劳和可口可乐。到2012年为止,它共有员工10万人,业务遍布150个国家,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化企业。诺基亚这个品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芬兰这个北欧国家的代名词。诺基亚的这次变革是浴火重生式的爆发!当时的移动通讯领域一直是摩托罗拉的天下,诺基亚犀利的判断出移动通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引领移动通讯的变革浪潮。

朝代变更模式过时

创业容易守业难,在诺基亚王朝建立后,诺基亚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它没有把握住朝代变革的脉搏,而被新技术浪潮彻底吞没。在传统手机时代,诺基亚以简单易用的产品纵横天下,所向无敌。但在1994年,IBM开发的智能手机样品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其后由RIM在1999年推出的黑莓智能手机风靡全球,将移动通讯带入智能时代。尽管如此,诺基亚的领袖地位仍然不可撼动。因此,它无视智能手机的威胁,继续大力开发传统手机。直至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真正敲响了诺基亚帝国的丧钟。谷歌随后在2008年推出安卓手机。这两家锐意进取的技术先锋并肩完成了移动通讯史上的朝代变革,传统手机从此而成为明日黄花。当全球用户如潮般放弃传统手机而投入智能手机的怀抱时,诺基亚的王朝已经开始坍塌,其势一泻千里,无法挽回。

作为称霸多年的手机帝王,诺基亚实力不可谓不强,但在引领智能时代的苹果和安卓前却溃不成军,原因其实很简单,新时代需要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心态。诺基亚赖以成名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经过时,所以,它在和代表先进经营模式和理念的苹果和谷歌竞争时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在传统手机时代,制胜的关键是在研发支持下高效率的硬件生产制造和物流管理。这恰好是诺基亚这个工程师文化根深蒂固的企业之所长。但在智能手机时代,游戏规则完全改变。用户需要的不再是精益求精的多种硬件,而是不断更新的软件和服务。更准确地说,用户只需要一个高质量的硬件平台,用于消费种类繁多的应用软件和服务。正因为如此,企业的竞争法则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硬件质量、种类和成本是竞争的基础。因此,诺基亚占压倒性优势。而在新时代,应用软件和服务的质量和种类成为取胜的关键,苹果和谷歌在这方面遥遥领先。

更为关键的是,在智能时代,因为用户需求太多样,而且市场变化太快,一个企业已无法独立打造市场需要的完整硬软产品体系,需要大批第三方开发商,尤其是软件和服务开发商协同作战。朝代的变革,决定了市场竞争完全展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它其实是不同企业生态系统之战,真正进入了企业集团军对抗的时代。诺基亚显然对这个朝代变革的核心特征没有深刻的认识,多年来还在开发传统手机并在硬件开发上投入主要精力,战略方向完全错误。它没有全力培养自身打造企业生态系统的意愿和能力,无法为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必要的支持,以至于围绕自身智能手机的生态系统迟迟无法建立。在苹果和安卓两支声势浩大的企业集团军面前,诺基亚几乎还是单兵作战,如同用过时的弓箭长矛对抗先进的坚船利炮。朝代变更后,曾经强大无比的诺基亚显得如此脆弱,溃败自然不可避免。  

硬件文化转型乏力

作为过去数次成功转型的全球顶尖企业,曾经善变的诺基亚面对智能时代的到来却不再与时俱进,任由时代潮流将其抛弃,原因令人深思。

造成此致命错误的深层原因是诺基亚以工业制造为主的硬件文化和心态。作为一个庞大的制造型企业,诺基亚最关注的是效率、成本和生产制造的确定性。因此,它从本质上不喜动荡的变革,也不愿承担太多风险。而且,多年的成功让诺基亚对自身的运营模式和方法过度自信,以为赖以称雄的加工制造能力在新时代仍然可以无坚不摧。因此,它大大低估了智能手机对自身的威胁。当iPhone推出时,浸润在硬件文化中的诺基亚工程师们片面地从硬件角度出发,认为苹果机生产费用高,采用落后的2G技术,也无法通过诺基亚严格的防摔实验,只能成为小众产品。他们自身智能手机的失败似乎更佐证了这个错误的观点。而这种误判则导致了整个企业缺乏深度变革的意愿。

当然,变革乏力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深度变革本身的困难。以前的诺基亚之所以善变,只是因为当时规模尚小,也并未实现全球化,而且部门剥离要远比部门替换容易。现在的诺基亚则今非昔比,规模庞大,遍布全球。它的文化、组织机构、生产和管理流程,包括人力资源都是围绕制造手机硬件而形成。生产智能手机需要关注于软件并打造企业生态系统,这种彻底的转型几乎需要一个企业从根本上改变其DNA,这对于以硬件为纲的庞然大物诺基亚无异于涅重生,难度极大。其他曾称霸天下的大企业集团如微软、英特尔、惠普、戴尔、雅虎和思科等也都在挣扎中转型。同时,转型就意味着放弃现有的核心盈利部门。开发智能手机无疑会冲击甚至替换诺基亚长期盈利的传统手机部门。此等壮士断腕显然绝非易事。因此,诺基亚对深度转型一直犹豫不决,行动缓慢。这也正是柯达、摩托罗拉和RIM等企业灭亡的真正原因。

微诺联盟前路渺茫

微软和诺基亚都曾是高科技行业举足轻重的领袖。它们的结盟看似强强联合,但其实不然。在移动平台时代,这两个企业都错失了变革的良机,远远落在了竞争对手的后面。首先,微软的操作系统至今没有得到第三方开发商的大力支持,难以和苹果iOS和谷歌安卓抗衡。诺基亚的手机更是溃不成军。它们的结合实为弱弱联盟。正如一位谷歌员工戏言,两只火鸡加起来也无法成为一只雄鹰。另外,微软除游戏机外,在开发其他硬件设备上均遭败绩,包括最近推出的平板电脑Surface。诺基亚复杂的供应链系统遍布全球,管理难度极高,微软恐难应对。而且,微软自身正进行机构深层变革,也即将换帅,军心不稳,顺利整合诺基亚似乎难上加难。

其实,收购诺基亚是微软的无奈之举,因为采用它操作系统的硬件厂商极其有限,超过80%的移动平台产品都来自诺基亚。如果诺基亚手机彻底覆灭或投入安卓阵营,将带给微软毁灭性的打击。微软应对朝代变革已经很迟,现在唯有亡羊补牢,硬软整合,把自己从一个日益过气的软件公司转型为设备和服务公司。虽然微软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但它好像除了这孤注一掷的最后一搏,别无他法。

诺基亚其实有和谷歌合作的机会,如果选择安卓系统,或许还有复兴的可能。但一朝被微软收购,败局几乎已定,这也是宿命使然。遥想当年,诺基亚雄姿英发,横扫天下。在它全盛的10年里,竟然贡献了芬兰全国经济增长和出口的1/5,真可谓富可敌国。但它在朝代变革前犹豫拖延,固步自封,错招频出,最终由辉煌盛世变为明日黄花。

互联网趋势重塑行业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韦尔奇,他说:当企业内部的变化少于外部的变化时,这个企业离死不远了!三星董事长李健熙,他说:除了老婆和孩子之外,一切都要应变。所以变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规律,企业必须迅速应变,如果谨守传统,躺在过去成功的幻觉里,也就孕育着失败的苦果。正是因为如此,我特别赞叹马云对某些传统企业总结那几句话,对待新生事物,我们某些传统企业的领导态度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于是不知不觉间,我什么都没做错,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小米懂事长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小米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风口是什么?风口就是势,就是趋势!如今互联网这股风已经改变了一个个行业,这股势不可阻挡也无法阻挡,现在移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贸易的方式生活的方式,如何改变自己去利用好再一次变革的机会,不让诺基亚的悲剧再次重演,这是所有的企业都急需去做的决断!


标签:

免责声明

  • 1、以上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
  • 2、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普拉司网(www.plasway.com)”并属上作者姓名,商业用途需获得作者和网站授权;
  • 3、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本人联系,或书面发函至本公司由本司进行转达、处理。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