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从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餐具。发泡餐具的解禁,当时被许多网友称为“历史的倒退”。解禁一年过去后,发泡餐具在餐饮行业和食品包装行业中大行其道,然而其缺乏配套标准、生产环节未实施市场准入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多年禁令一朝解 一次性发泡餐具卷土重来
去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局部调整,其中之一便是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那么,发泡餐具曾因何被禁呢?
发泡餐具是由聚苯乙烯经塑化、丁烷发泡、模压制成。聚苯乙烯由德国人于1839年从天然树脂中提取,1954年开始生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由于发泡餐具质轻价廉,隔热保温,所以一经面世便在食品餐饮业广泛使用。
“发泡餐具最早使用于铁路旅客餐饮,由于回收措施、公众认识滞后,废弃后会造成铁路沿线、餐饮场所及区域严重的白色污染。”海南省塑料协会秘书长周鸿勋说,我国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在铁路车站使用发泡餐具。随后,我国于1999年、2005年以及2011年三次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列入工艺落后或产品落后目录,发泡餐具因此遭到淘汰。
发泡餐具的解禁,曾被许多专家和网友指责为“历史的倒退”。记者了解到,从1995年禁止使用发泡餐具至2013年解禁前,我市餐饮业使用的打包餐具主要有聚丙烯制作的餐具、可降解餐具和违禁发泡餐具。而去年解禁后,卷土重来的发泡餐具开始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价格低廉的它迅速就占领了绝大多数市场,而价格较高的环保餐具和可降解餐具经过近十年打拼得来的市场份额几乎损失殆尽。市场的流失,对于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生产可降解塑料餐具的本地塑料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调查报告不乐观 废弃料荧光增白剂被滥用
在海口的街头巷尾,出售猪脚饭、文昌鸡饭等快餐的摊点随处可见。摊点经营者们熟练地将一个个发泡餐盒盛上米饭与菜肴,再递给消费者食用。
调查发现,市面上多数一次性发泡餐具,包装箱上均无任何标识,有的甚至没有生产企业信息和产品说明书,整个产品从外包装箱到内衬袋,再到餐盒本身,除了少数产品有型号信息,几乎无任何标识。
而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今年发布的一次性发泡餐具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30种产品中有7种产品不合格,主要是正己烷蒸发残渣超标,部分产品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要求的39倍。
业内保守估计,我国目前至少有100到200家发泡餐盒企业,年产量为140亿只左右。这其中95%以上都是非正规的企业,甚至有一些是家庭作坊式的,这些小规模企业的生产是怎么便宜怎么来。
“在发泡餐具的生产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大量使用回收料、废弃料,甚至添加荧光剂增白,这些做法都严重危害到了使用者的健康。”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谈到,一次性发泡餐具生产企业使用的原料多为外购废料,外观大多为灰黑色,与食品级聚苯乙烯树脂在外观上有较大差别。
而按照我国实施的《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 9692-1988)的要求,原料必须是“白色颗粒,无异味、异嗅、异物”,只要不符合以上要求,均可判定为不合格原料。为了达到这一标准,生产企业不得不使用荧光增白剂。
发泡餐具调查报告中,有专家指出,劣质发泡塑料餐盒蒸发残渣超标主要是添加了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石蜡以及荧光增白剂等非食品包装用物质。这些物质在使用时会随醋、油等析出,进入人体后,可引发消化不良、肝损伤等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甚至会导致胆结石、肾结石、重金属中毒。
多数市民不买账 解禁被称是“历史倒退”
采访中发现,多数市民都使用过一次性发泡餐具。不过,因为“一次性发泡餐具不安全”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即使解禁,也让不少市民不买账。
“一次性发泡餐具不是有毒的吗,国家怎么还要解禁呢?”在海南师范大学就读的林晓婉说,她在学校食堂就餐都是用自己的饭盒。虽然不太清楚一次性发泡餐具的具体危害,但林晓婉表示,她还是从心底排斥这种餐具。而她寝室的同学,即使是叫外卖,也是招呼店家用环保餐盒打包。
住在府城佳润小区的熊女士说,她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打包就餐时的剩菜时都不用一次性发泡餐具,如果店家实在没有环保餐盒,她宁愿不打包。“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考虑。”熊女士称,她曾经听朋友说一次性发泡餐具加热后,会产生有害物质,不仅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会致癌。
在海南某网站工作的吴文霞在采访中就表示,她很反对国家对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的做法。去年解禁之初,她们网站就做过相关的报道和网友民意调查,大多数的网友都对此表示不理解、不支持。“倒退这个词说得很准确。”吴文霞说,当今社会生产餐具的材料有很多种可以选择,一次性发泡餐具既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又何必再将它从尘埃中挖出来?它既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白色污染不说,还对人体有害。
发泡餐具较安全 前提是使用合格食品级原料
针对一次性发泡餐具致病的担忧,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张玉苍教授说:“如果用合格的食品级原料,发泡餐具是安全的,市民使用时不必过分担心。”但是很多小企业为节省成本,部分使用工业废塑料或国外进口的工业废料,这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另外,工艺过程中如果聚苯乙烯高分子在合成过程中条件控制不当,不完全聚合,便会造成苯乙烯单体、二聚体、三聚体的溶出,人体如果长期吸收,会对肝脏、肾脏造成伤害。因此,政府解禁后,“对企业的监管就显得特别重要”。
不过,就传说中发泡餐具盛热饭热菜时会产生二恶英等有毒物质的说法,“这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张教授说,发泡餐具正常使用温度不会超过100摄氏度,而二恶英(Dioxin,是包括200多种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含氯物质的总称)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含“氯”和几百摄氏度的高温。
在张玉苍看来,发泡餐具的主要问题在于在自然环境中不会自行降解。如果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他告诉记者,发泡餐具与可生物降解餐具相比较,后者生产成本稍高,但使用后可以直接填埋、可降解;而发泡餐具虽然理论上可以回收再利用,但目前的做法大多是丢弃,而因其不宜降解易造成环境污染。“如果加强环保监管力度,注重回收,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决,国外就有一些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张玉苍说。
生产回收须监管 办法和细则应尽快出台
对于发泡餐具解禁后既无生产标准又无回收措施出台的现状,海南省塑料协会秘书长周鸿勋不无担忧。众所周知,发泡餐具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这也是铁路车站禁止使用的导因。他说:“在火车这种相对封闭的运行空间使用,发泡餐具都无法保证其正确回收与利用,解禁后大肆生产使用而没有回收措施,其造成的白色污染可想而知。”
在周鸿勋看来,一次性发泡餐具完全可以被升级、替代,很多国际上已有的保温耐热新材料包括正在研发的新材料,甚至是已经成熟的生物塑料产品都完全可以替代它。以生物塑料来说,它是由淀粉改性粉加工而成,使用废弃后会被生物分解,友善环境;不像一次性发泡餐盒,废弃后几乎没有回收价值,只能送往垃圾填埋场,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针对市场乱象,发布一次性发泡餐具调查报告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已向国家质检总局及16家省级质监局发出监督查处意见,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发泡餐盒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企业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需要起草企业标准规范生产和质量,并向当地质监或卫生部门进行备案。
“要让发泡餐盒健康无污染,就必须建立严格的生产环节监管制度和使用环节的高效回收制度。”周鸿勋在采访中表示,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一年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是时候出台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了。
马上搜索微信公众号“普拉司”或“plaso2o”,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