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发展高新产业,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近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13年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中,深圳被评为广东区域内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数据显示,2013年1-9月,深圳G D P增长9.7%;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2.5%;预计深圳今年人均G D P将突破2万美元大关,或与“亚洲四小龙”并肩。
丁力分析认为,深圳这几年牢牢抓住创新二字。数据显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总量达3664.3亿元,增长16.5%,高出总体经济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0%左右,分别增长17.8%和18.2%。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和10 .8%。
此外,彭澎分析称,深圳跨国企业去年在国际市场的扩展成功,已经逐渐走出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深圳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几家互联网龙头企业发展势头令人瞩目。据悉,“十二五”期间,深圳将打造福田中心区、后海中心区、留仙洞片区、深圳湾高新区和龙华核心区等五大总部经济集群。
在深圳的发展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深圳土地出让金在深圳全年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不足一成(9.13%),堪称目前中国国内对土地财政依赖度最小的城市。彭澎认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显示了深圳产业发展后劲足。
东莞
经济现拐点,转型成功尚需时间
作为以“世界工厂”起家的东莞是外贸型经济的典型代表,但金融危机以来,以外贸为主的东莞经济受到较大冲击,过去几年,东莞均下调经济增长预期。不过,从2012年起,GDP增速连续7个季度加快。根据东莞市长袁宝成近日的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5500亿元,增长9.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远高于年初7%的目标。
东莞成为全省首个提出2014年G DP增长目标的地级市,预计增长达9%。林江认为,东莞今年的增长有赖于推进“三重”(重大建设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工程的推进。
不过,东莞经济数据的拐点,并不意味着转型已经成功。林江认为,目前东莞为了打破原有的镇街利益,正在推行三个梯队的片区发展计划,但是这些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对G DP形成贡献。彭澎认为,未来,东莞应该促进外来企业在东莞生根,提高融合度,同时注重内需和外贸两个市场兼顾。东莞的优势是产业配套能力强,产业链完整,同时制造业有高素质的外来劳动力。未来,东莞应同时注重内需和外贸两个市场。
佛山
大项目拉动增长,内源经济可持续
佛山以制造业见长。在丁力看来,佛山既无特区政策优惠,又无对外开放优势的条件,能够成为当前全国十大最有竞争力的中心城市之一,主要是因为佛山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源经济,已经形成了规模可观的支柱产业群,逐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有强大配套能力的区域工业体系,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对外开放区位优势,坚持外源和内源经济“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他认为,与其它地区不同,佛山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土企业,依靠全民创业,民营经济成为支撑佛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
不过,丁力也同时指出,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多数保留着浓厚的原始资本与初创者的痕迹,虽然通过产业转移,特别是一些污染重、能耗大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周边地区,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的势头有所扼制,但是,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沉重。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佛山城市规划滞后,公共服务不平衡。对此,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也指出,在大佛山整合上,相关的思路应该理顺。
从前三季度的数据看,佛山G DP4818亿元,同比增长9.7%。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佛山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大项目的拉动。南都记者根据佛山官方公布的前三季度数据看到,今年前三季度,佛山市就引进超千万元项目364个,同比上升了38.4%,投资总额达到1062亿元。然而据统计,492个在建项目,投产率仅26%。此外,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依然为负增长,增长为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