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
广东提前五年走上“调结构”之路
解析G D P: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
南都:今年G D P总量破6万亿,增速或达8.5%,高于全国水平,你怎么看这样的增长?
汪一洋(以下简称汪):当前,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城镇化蓬勃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是促进G D P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不过,未来我们很可能告别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中高速增长阶段。
2013年新一届政府不再提G D P“保8”了,而是要调整结构。广东调结构要比全国早五年。现在看来,这很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
南都:未来基础投资对拉动经济的作用会继续加大吗?
汪:基础投资的作用还会持续至少五到八年。交通基础设施一旦建好,对招商引资能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和老百姓居住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未来投资也是很大,还需要十几年。未来可能还会是推动我们经济发展的比较大的动力。另外,还要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
南都:2012年外贸对G D P的贡献仅有1.9%,未来外贸发展将有怎样的动向?
汪:2013年世界经济呈复苏之态,对中国经济来说是利好的,尤其是广东,要保持广东外经贸的强省地位,通过转型升级生产出更有竞争力、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开放格局,既要吸引外资进来,又要走出去国外投资。胡春华书记强调,要抓住现在欧盟经济低迷的机会既要出口,又要购买国外的廉价的资源,购买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
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进口,去年有9000万国人走出国门,不少人到了国外就“扫货”,关税推高了物价,国人反而不在国内消费。
谈“转型升级”:成不成功还要看“蓝天”
南都:产业转移、转型升级该怎么转?
汪: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结合转型升级发展企业,不然淘汰的企业转移后,很快又要淘汰。我们希望首先是在转移中升级。就地呢,发展中转型,第二产业要第三产业化。从产业链的角度讲,过去的加工制造,到研发、设计,向下游的品牌、销售延伸。特别是抓住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渠道,购买了很多品牌、渠道,把产业链打通了,竞争力就强。
南都:产业转移、转型升级成功了吗?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汪:通过“双转移”加快转型升级,所以我们现在来讲有了初步成效,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但目前仍然处在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新的优势还没有定型、凸显。希望在十二五结束的时候,第三产业能到48%,第二产业到46%,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就算有基本成效。
对高耗能的产业要减少。像电解铝、水泥、钢材这些,又耗能,又超出市场需求。此外,政府准备出台阶梯电价、阶梯水价,通过政策、市场价格来促使它调结构。
朱小丹省长曾在会议上讲,转型成功拿什么衡量?老百姓就看天,天蓝不蓝、空气好不好?蓝天达到发达国家大城市水平,我们就算成功了。
南都:产业结构上,广东跟江苏、山东等G D P相当的省份对比,优势何在?
汪:从产业结构上来讲,我们过去也经历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0%的阶段,而江苏和山东如今还是处于这一阶段。他们投资拉动的特征更加明显,政府主导的力量更强,但2013年,江苏无锡、徐州等地光伏产业都面临很大的问题,这原来是他们的新兴产业,投入了上百亿,现在却不行了。
谈粤东西北发展:“路通财通”,加大建设
南都: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思路是什么?
汪:粤东西北发展有三大抓手,第一个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路通财通,是广东经验。最近几年,我们在交通方面出现了一些瓶颈和制约。对公路建设的投资,在当前可以拉动投资,提高G D P,又为长远发展提供一种保障。我们在清远阳山调研时,他们说,珠三角搞“三来一补”,我们是“一来三补”,道路破旧,来一次要补三次胎。现在高速公路修通了,交通方便,产业才有可能转移。
高速公路投资,2017年要打通出省通道,从过去的九条,扩展到十三条。发挥我们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集聚作用。
南都:粤东西北工业化和城镇化上有何举措?
汪:三大抓手的第二个就是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双转移的力度,同时各地要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粤东西北发展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一个县拿出10平方公里搞工业、城镇化,不破坏生态,同时又集中形成产业链,服务、管理、治污也比较容易。
在机制上有重大的调整,过去是帮扶,我们这次向苏州学习,产业园区总指挥、一把手从珠三角城市调派,考核珠三角而不是考核受帮扶的城市,这样珠三角这些市就坐不住了,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把好的企业转过去,过去则是把不好的、不要的企业转过去。
第三个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广东十二个新区全都批了,基本都在5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起步区10平方公里左右,要先规划好。建设一批中心城市,有了人口才能形成集聚效应,雪球才能越滚越大。
谈改善营商环境:政府不能“左右互搏”
南都:在投资、营商环境上,广东有何优劣,未来如何改进?
汪:广东的优势可能在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政府服务可能是我们的新优势。有些人觉得广东省政府力量不够,却恰恰是我们的优势。
不过,在营商环境上,我们的行政审批,效率还是不足,审批的项目太多,政府成了“左右互搏”。一方面政府招商引资;另外一方面,在审批上又设置了层层的障碍。去年一位人大代表质疑,要700多天才能批下一个项目,这是鼓励投资还是限制?
南都:在软环境上,广东和江苏、山东等兄弟省份相比有何优劣?
汪:跟兄弟省份相比,我们政府更愿意解决我们政府做的事。帮你做好服务,有些企业前来投资,要求先给地、给资金、建厂房、安排国企合作投资,兄弟省份有的愿意这么干,我们广东已经不干了。市场经济中,对项目的判断就是由市场和企业去判断,政府应做好公共服务。
广东省政府市场化程度更高,更成熟,并且在发展阶段上还略超前一点。从投资来讲,广东省的投资效益会更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