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港台制造企业正在撤离珠三角地区,原因是中国的人民币升值,造成制造企业利润大减。中国制造业持续不振,汇丰及官方发布的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双双下降。
货币升值利润大减令港台制造企业撤离
据华夏时报报道,5月6日,台资企业金顺台艺品厂发出企业解散终止劳动关系公告:根据广东省要求,2012年底对“三来一补”企业完成转型,由于厂里经营管理不善,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为此决定解散并办理注销手续。
但随后因金顺台艺品厂补偿缺失,最终引发了劳资纠纷。事实上,记者调查了解到,最近一个月来,深圳以及周边市区多家工厂因搬迁或关停引发的劳资矛盾正集中爆发。
“最近纠纷太多了,处理不过来。”已转型保安服务业的台湾老板黄国益对记者表示,因工厂萎缩,无利可图,港台企业老板想在关闭前保留一点本钱,无奈在选择退出内地制造业后,转型其它领域。
记者看到,在金顺台老板郑荣文的名片上,还印有包括华中家具批发物流中心、地球村度假乐园、八达通农产品批发市场、华中房地产等多个公司董事长头衔。但据该厂老员工们称,曾在公司发现郑荣文拿走825万美金投资到江苏镇江,提前转移了公司资产,并转向了其它非制造业领域。
“港台企业以代加工为主,缺失自己的品牌,成本上升后,要么关闭,要么转移到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或者内地成本更低的二三线城市。”松岗经科办负责人称。
黄国益则表示,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台湾跟大陆已相差不大,除非有战略考量,否则不会再来大陆设厂。
“人工成本上升,但产能效益却没有随之提升。”黄国益称,2011年深圳家具业集中搬离,2012年鞋业逃离,2013年轮到其它制造企业撤离了。
已将工厂从深圳搬迁至惠州的民企老板刘立胜吐槽,这一切都是人民币升值惹的祸,对外升值太快,对内贬值更快,所以人工、材料成本会不断上涨,如今90%以上的制造业利润都不足10%,“出售单价往下走,成本往上涨,企业被两面夹击。”
确能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先生告诉记者,今年成本最少上涨了15%,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超过1%,美元购买力下降后,客户会不断压价,出口企业更加难做,中小企业只能关门或搬走。
由于出口价格弹性的不同,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出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差异。根据有关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3.19%、2.27%和6.18%。
中国制造业持续不振
据北京晨报报道,中国制造业的春天欲来还休。汇丰银行发布的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50.4,较3月的终值51.6有所回落,显示制造业运行略有改善,但增速放缓。新出口订单在今年以来首次出现收缩,与此前官方公布的制造业PMI一起,证实了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的现状。
在4月份制造业PMI的走势上,官方数据和汇丰发布的数据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此前公布的官方4月制造业PMI也出现回落,降至50.6,较3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且新订单、库存等多项指数均下降,出口订单降至荣枯线下方,显示制造业需求仍面临压力。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5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6%,跌幅超出市场预期,该数据也创下去年11月以来新低。同时发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上月略有上浮,同比增速为2.4%。当前CPI数据显示通胀压力不大,而PPI的超跌则预示经济动能不足。
在经历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跌幅短暂收窄后,4月份PPI环比为-0.6%,且本月翘尾因素-2.48%是2010年以来最低点,较3月下降约0.2个百分点,使得4月PPI同比大幅降至2.6%。
从整个周期来看,我国PPI已经连续14个月负增长,4月PMI中购进价格指数为40.1,环比3月份大幅回落10.3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回落,也意味着PPI短期内将继续疲软。
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告诉记者,PPI持续为负,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上游的原材料加工企业没有利润,这对于增加其投资意愿不是很有利,但是单月PPI跌幅扩大并不说明趋势的改变。“国家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给中国生产资料价格带来输入型影响,某些行业的产能仍然在调整过程中,尤其是一些上游行业很难获得利润。”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在国内制造业持续低迷。部分关键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而且库存重新回到历史高位,对生产者价格形成下行压力。在出口方面,近几个月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则持续下滑。
“随着后期石油价格、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可能上涨,再加上国内铁路等有效投资的释放以及改革红利逐步凸显,相信PPI逐渐会转负为正,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左晓蕾说道,长期来看,产业结构要调整,需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对于落后产能行业也没必要因为其亏损而去扶持。
同时,交通银行报告指出,“由于PPI翘尾因素自5月将进入回升通道,短期内PPI同比降幅将有所缓和,但实质性回升仍然取决于国内外需求的持续提振,短期还应关注国际油价异动。”
美国制造业强劲依旧
据经济日报报道,渣打银行近期一项对美国制造业的调研报告显示,尽管新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份额迅速上升,但若以产业创造附加值来衡量各国制造业规模,美国的制造业仍居全球首位。报告指出,人才优势以及页岩气产业带来的能源成本优势是提升美国制造业的动力。
报告指出,如果以产业创造附加值来衡量各国制造业规模,美国的制造业仍居全球首位。中国制造业创造的价值占全球份额在迅速上升,与此同时,日本制造业的份额在减小。此外,由于被羸弱的欧洲经济形势所累,德国制造业产业附加值在全球占比的下滑速度快于美国。
在过去60年中,除了一些海外外包业务,美国制造产业持续显著地推动着本土GDP增长。近年来,美国越来越重视生产世界一流、高附加值、需求弹性相对小的工业产品。在2009年的全球衰退中,美国制造业产出收缩到了过去7年来最低点的1.57万亿美元,但这一规模仍旧相当于同年日本、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制造业产值的总和。如同在每一次经济周期的回升期,制造业尤其是重要的汽车产业,正在带领美国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
报告预计,以人才驱动的创新所带来的更高附加值产品,以及页岩气产业所带来的更低成本能源将成为提高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两大引擎。
由于美国高灵活度的人才市场,鼓励创新的文化传统,完善的教育系统和全球最成熟的资本市场,将足以支撑高端科技产业所需人才资源和资本需求。同时,美国页岩气产出从2009年起显著提升,这个产业将削减能源成本和减少美国工业对传统能源如石油的依赖。(编辑:禾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