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元月,珠三角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移之痛:上千家鞋厂倒闭,万余港企面临关闭,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计划迁离。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曾独领风骚多年的珠三角,昔日热闹、辉煌的“世界工厂”场景或许将成为历史。迁出去,引进来,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是现实,也是历史的必然。但脱胎换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企业、外来工大搬移后的珠三角将迎来怎样的未来?
多种因素使他们难以为继
元月1日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给了部分企业决定迁离的最后一掌。但鞋企大面积溃退,最根本原因还是企业长期以来的“内伤”。近半年来,许多鞋企迁往别处。一些鞋企老板表示,企业的负荷连连加重——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出口贸易受抑,政策频繁调整,使得他们实在难以为继。
据介绍,在东莞,约1000家鞋企中就有200-300家倒闭,而东莞还只是珠三角的一隅。据预计,春节过后还将有一大批鞋企关门。关闭的鞋企中,约25%迁到越南、泰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约50%迁到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
自杀事件是导火索
鞋业的撤退,只是珠三角暗流涌动的制造业集体大迁移的缩影。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均出现企业大规模撤退的情况。一些昔日人气沸腾的工业园区,如今许多工厂人去楼空,凌乱的地面留下企业搬走时的痕迹。大面积企业倒闭或迁离,引起了连锁效应。1万家较大的厂倒闭,导致集群链上的20万家小厂受影响。如果加上更小的小店,这个数字还要乘以10。
2007年佛山玩具商张树鸿自杀事件,给玩具工艺企业带来压力和恐慌。随后,各种限制性政策接踵而来:去年7月1日调整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7月23日颁布《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纺织、家具等1853种加工贸易出口受限;12月底,新一批589种商品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公布。今年的“两税合一”,被指直接导致许多企业关门。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也呼吁港企尽快转型升级或者迁移。
政府敦促企业转型和升级
产业转移本身并不奇怪,持续的原材料、工资等成本上涨是市场不断向珠三角企业发出的信号,而一直以来政府导向给企业释放的信息则是:珠三角的出路只有一条——产业转型和升级是惟一出路。面对大量鞋企的迁出,东莞厚街镇镇长陈仲球表示,他并不为此担心。因为目前转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而核心的技术研发和采购贸易依然留在东莞。
陈仲球说,政府目前正做的事,就是在厚街镇打造一个亚洲鞋业总部基地,即新产品研发中心、信息交流中心、贸易订单中心和定价中心。在东莞,一些优势的制鞋企业并未迁移。全球最大的女鞋贸易商、美国利威鞋业公司总裁查理斯说,他们并不打算离开东莞,因为没有一个地方的产业链像东莞这么完善。
变身,对遭遇发展瓶颈的珠三角来说,也是基于现实的迫切选择。如今珠三角的现实是,虽然产业转移和升级喊了多年,但“雷声大,雨点小”,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占据着主要份额。
珠三角地区经济受到影响
不可否认,企业大量倒闭或外迁,直接影响到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例如,迈入“3000亿GDP俱乐部”的东莞最近爆出新闻: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去年慢下脚步,创了新低。预计今年东莞的GDP增幅更低。有分析认为,东莞GDP增速放缓,有制造业陆续迁出,新的产业未及时补充进来,遭遇“产业空心化”的原因。“是机遇,也是挑战。”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谈到企业升级时说,“如果处理得好,将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削弱城市的竞争力。”